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06 參與揹負大印的行列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處

參與揹負大印的行列

韋端

(主計故事006,取材:汪主計長錕「主計工作瑣憶」,主計制度建制五十週年紀念集,1981;十八位參與背負大印行列人士現況增補至1996.1.22)

民國三十七年七月,筆者在南京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畢業後,由於學校的接洽與安排,有兩個工作機會可以撰擇,一是在南京某銀行工作,另一是在主計部服務。銀行工作非我所願,只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了主計部。坦白而言,當時筆者對於主計部一無所知,何謂「主計」?主計部的職掌是什麼?在筆者內心,完全是一片空白。大學四年期間,好像從來沒有一位教授提到過主計制度,因而對於主計工作的性質,主計組織的情況,就一概盲然無知了。

其實,那時候主計制度已推行了十七年,可是像筆者受了大學教育的人,仍然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固然自身的涉獵不廣是其原因,但是學校教育與國家政事實務的脫節,毋庸諱言,應亦為主要原因。正因為主計制度沒有配合教育紮根,所以各方對此一制度之認識不足,以致多少年來誤解時生,它的存廢問題,也就一百時隱時現了。

民國三十七年下半年,戡亂軍事情勢逆轉,政府決定播遷廣州,筆者追隨主計部同仁及眷屬,搭乘火車,由京而滬,經杭州、南昌、長沙,於三十八年二月抵穗。是年八月由於情勢進一步惡化,由廣州再遷重慶,十二月底。復由重慶播遷成都。由京而蓉沿路兵荒馬亂以及艱苦備嘗的情況。毋庸多言。不過,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當中央各機關從重慶撤退的時候。金圓券早已成了「濕柴」(廣東語:廢紙之意),銀元券亦不為民間所接受,所以各機關的疏遷費用,都是向中央銀行領取黃金與銀元,大體而言,大多數機關都是將所領經費,發給員工作為遣散費用,或作為追隨政府播遷的川資之用。到了成都以後,中央銀行門前每日大排長龍,領款的人群,像潮水一般,擁擠吵鬧,混亂猶如世紀末日。縱有不少的憲警荷槍實彈,仍然無法維持良好秩序,有時不得不對空嗚槍,以資鎮壓。在那種緊張混亂的情況之下,唯有行政院主計處當時的代主計長王燿(炳生)先生,嚴令經辦人員,必須將從重慶攜來的賸餘經費五千銀元,剋速悉數繳回中央銀行。經辦人員數人護送那批銀元擠進人潮,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如數繳進,取得收據而返。排隊領款的人,個個因領不到款而焦躁不安,但那個時刻竟還有出力流汗而拚命繳款的人,形成非常顯明的對照。

這一件事所象徵的意義是:除了王炳生先生高風亮節,令人敬佩以外。主計首腦部到今天之所以仍然保持著遇事以身作則的優良傳統,可以知道是其來有自了。

主計部在南京的時候,原有職員兩百多人,民國三十八年由於政府一再播遷,每播遷一次,就有若干人自願或被迫遣散,所以到達重慶以後,所剩人員已不足百人,至於追隨機關去成都的人,僅餘數十人而已。在成都新津機場候機期間,又有很多人因不耐風餐露宿之苦,以及承受不了槍林彈雨之驚恐(機場自行破壞彈藥庫),而紛紛折返成都。故堅持到最後五分鐘的職員,其能幸運飛向海南島榆林港,再安扺台灣者祇有一十九人。這些人可以說是熱愛國家,熱愛主計工作的孤臣孽子,也可以說是主計首腦部的「接線生」,似有將他(她)們在這裡記錄下來的必要。除筆者本人現仍在行政院主計處服務以外,其餘十八人的大名如下:

.陽瑞成(原任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組長,現已退休,在美國)

.包 馥(已病故)

.陳思明(原任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副總經理,現任亞洲信託公司董事長)

.趙新民(原任司法院統計長,現已退休)

.孔慶永(原任再保公司會計處長,現已退休)

.王宗梧(原已退休,現已病故)

.胡學宦(已病故)

.彭紹增(已退休)

.段桂昌(原任國民大會秘書處科長,現已退休)

.蕭耀光(原任中央信託局會計處副處長,現已退休)

.黃國耀(原任台北巿銀行專員,現已退休)

.范裕達(原任台北巿銀行專員,現已退休)

.張幼齋(已退休)

.戈顯謨(原任行政院主計處專員,現已退休)

.汪康騏(原任行政院主計處科員,現已退休)

.趙崇雲(原任行政院主計處科員,現已退休)

.宮矩業(已病故)

.殷恭達(已病故)

上列這些人員最後在新津機場堅守的時候,已沒有一位單位主管以上的人員在場,成了群龍無首之狀,每一個人內心裡都有被遺棄之感。儘管如此,大家還是儘量保持鎮定,遇事共商辦理。當時運到新津機場的公物計有重要公文數大麻袋、電動計算機、主計處及各局印信等,到望穿秋水能有機位離開的時候,限制每人攜帶的行李不得超過五公斤,在此情況下,公物載運顯無可能,共議結果,其他公物可以棄置,而印信絕不可失,因為印信是一個機關的象徵,必須與印信共存亡。這一批孤臣孽子本著這樣的信念,才小心謹慎的護送印信到了台灣,因而主計處成了印信完整無缺的極少數機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