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16 古代數學與會計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處

古代數學與會計

韋端

(主計故事016,取材: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1988)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形類似,在我國古代,有相當一部分數學家是精通會計的,他們關於數學的言論,不少方面涉及到會計問題。如曾為計相,既善於計算律歷,又精通財計的張蒼是這樣;曾為大司農中氶,「以善為算,能商功利」的漢代名臣耿壽昌是這樣;著有「許商算術」一書,明計算,能度用度,商功利的漢代數學家許商是這樣;仿「周禮」泉府之制,數術方技無所不究的劉歆也是這樣。東漢時,在鄭玄注釋的「周禮」一書中,既明「周官」九數之法,又精論「周禮」司會所掌「大會」之事;北周數學家甄鸞,既精通數學之法,又通曉五曹財計核算之事;著有「九章算法比類大全」的明代數學家吳敬,曾任浙江布政司慕府,掌管全省稅征與會計工作多年,是我國歷史上專於數學與會計的名家;明代數學家程大位,曾以經商為業,對於數學、計算技術與會計頗為精通,其所著「算法統宗」一書,影響於後世。在清代,對我國古代會計有研究者,則是數學家焦循。

「周禮.地官」中所講「九數」,列為六 藝之一,是當時給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如「 禮記.內則」所講:「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漢書.食貨志」亦云:「八歲入小學,學六 甲、五方、書計之事。」這些講的大都是算學 教育。在工程技術不發達的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培養精通書計方面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財計,集財權於最高統治者。

據考証,早在後魏時代,就有了「算學博士」的官職設置,到隋代依然如此。到唐代,培養算學生已形成定制,每次科舉,招收算學生三十人,入學之後分科加以教授,畢業舉行考試,九成績及格者便授以九品以下官職。宋代的招考制度大體與唐代相同,但開始有了「學格」的規定,如北宋崇寧年間,制定了「崇寧國子監學格」,其中規定按考試成績確定其資格,授予不同的官職。清代初年,有了算學館的設置。其後,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算學生的培養目標逐漸發生了變化,到清末,算學生畢業後,有相當一部分被輸送到官辦企業作工程技術人員,從此,數學的領域大為擴展。不過,那時候已有了培養財政會計人才的'專業學校,如大清銀行學堂和江南高等商業學堂等。正是從這個時候,財計人才之培養與理工科人才之培養開始有了明確的分工。

在我國的數學、會計發展史上,會計之發展,有數學家的貢獻,而會計之發展,又反過來促進著數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