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針對報載「主計總處為何說謊:台灣每戶財富高於美國」之說明

  • 主辦單位

    綜合統計處

  • 新聞聯絡人

    社會統計科 吳淑芬科長

  • 電話

    (02)2380-3436

一、主計總處按年編布國富統計:本總處依預算法第29條,按年編布國富統計報告,統計我國各經濟部門所持有可評價之「金融性」(包括存款、有價證券等)與「非金融性」(包括房地產、車輛及其他非金融資產等)資產減負債之淨額。2020年底我國全體家庭部門國內金融性資產(不含人壽保險及退休準備)69.5兆元,其中現金及存款37.3兆元、有價證券(債券及股票等)及其他國內金融性資產32.3兆元,扣除國內金融性負債18.2兆元(其中貸款17.7兆元),國內金融性資產淨值51.3兆元,平均每戶575萬元,併計國外金融性資產淨值及非金融性資產淨值,平均每戶財富1,263萬元。

二、「每戶財富(PPP)」為OECD之BLI指標之一,國際比較依PPP折算:依OECD今(2022)年中公布之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BLI),「每戶財富(PPP)」為其衡量各國家庭部門所得與財富指標之一;國際比較時,OECD考量各國物價水準不同,不宜以市場匯率折算,而以民間消費PPP(購買力平價)換算,以衡量排除物價水準差異後的實質購買力。

  (一)我國資料依OECD定義及規範計算:OECD 定義「每戶財富」係指平均每戶家庭持有之金融(不含就業相關退休年金)與非金融資產(包括主要住宅、其他房地產、車輛及其他非金融資產等)減負債之淨額;我國依上述定義以國富統計相關資料及世界銀行與IMF公布之我國PPP計算。

  (二)各國資料來源調查與公務統計兼有:OECD納入比較的41個國家中,部分資料來自調查,部分國家(丹麥、荷蘭及挪威等)與我國相近,以財稅及公務統計資料為主。

  (三)國際比較常見各國資料年度不盡相同:OECD今年公布之BLI中,「每戶財富(PPP)」為2019年資料,惟各國因資料產製週期不同,加上存量資料(財富屬之)短期波動不大,當無該年資料時,OECD則採用最接近年度。

三、主計總處每年均選取部分BLI指標撰寫國情統計通報:主計總處持續關注國民福祉,每年均於國情統計通報專區刊載部分BLI指標最新統計,及我國依相同原則計算之結果,供各界參考。如110年公布「受僱者工時過長比率」、「全時受僱者平均年收入(PPP)」、「空氣污染」等,111年公布「教育程度」、「每戶財富(PPP)」等指標,無關選舉。


新聞稿本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