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貳、經濟發展情勢之檢討與預測及預算收支之推估

  • 發布單位:公務預算處

一、國內外經濟情勢之檢討與展望

(一)資訊科技產業投資泡沫崩潰,全球景氣加速降溫

自1991年蘇聯解體,東、西方情勢和緩以來,美國研發創新能力在國防資源釋出助益下突飛猛進,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應運而生,帶動美國生產力顯著躍升,並造就「新經濟」榮景。由於IT產業潛力無窮,吸引全球資金湧入美國,推升股價大幅上漲,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從1991年初372點一路走高,業者因獲利頗豐,增資動作更加積極,新興網路公司亦紛紛上市,該指數於去(2000)年3月達到5,049點之歷史新高,之後因IT產業投資擴充過速,產能去化緩慢,庫存大幅累積,導致企業獲利衰退,股價重挫,裁員與關廠不斷,景氣自去年第四季起加速降溫。

經濟成長率

由於美國係全球最大經濟體,其景氣反轉自然影響各國經濟表現,其中以倚賴資訊產品出口的國家所受衝擊最為顯著。根據華頓協會(WEFA)最新資料,今(200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4.2%大幅下降至2.0%,其中新加坡由9.9%降為1.2%、香港由10.5%降為2.6%、馬來西亞由8.3%降為3.3%、南韓由8.8%降為4.0%、美國由4.1%降為1.7%、印尼由4.8%降為2.8%、泰國由4.4%降為2.3%、日本由1.5%降為負0.5%、菲律賓由4.0%降為2.5%、中國大陸由8.0%降為7.4%,顯示各國經濟成長均呈下滑,幾無倖免。世界貿易量成長率亦由12.7%大幅縮減為3.5%。為遏止景氣下滑速度,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自今年初以來已七度大幅調降重貼現率及聯邦基金利率,布希政府亦推動十年1.35兆美元減稅方案,惟其效果遞延,景氣回升緩慢。另一方面,日本經濟仍陷泥沼,歐元區成長趨緩,導致全球經濟缺乏動能,景氣復甦時程拉長,預測明(200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小幅回升至2.8%,其中工業國家由今年1.5%增為2.3%,太平洋盆地國家由3.0%增為4.4%。世界貿易量成長率略增為4.6%。

(二)對外貿易受創甚深,公共投資適時擴增

八十九年下半年起全球景氣下滑肇因於資訊科技產業供給過剩所致,我國因近年對電子、資訊與通信產品的出口依賴甚深(占出口比重由八十一年18.5%升至八十九年34.5%),且以外銷美、日為主,所受衝擊相對較大;今年1至7月海關出口較上年同期減13.7%,其中電子產品減17.8%,資訊與通信產品減16.4%;進口復受出口引申需求減緩及內需不振影響,減19.4%。展望未來,由於景氣回春能見度尚未明朗,短期內國際大廠雖可挹注若干代工訂單,惟助益有限,加以設備利用率下降,接單價格隨之調低(1至7月按美元計價出口物價跌6.0%),外貿表現將不易大幅好轉。 內需方面,財富縮水遞延效應及失業率持續攀升,致使消費支出益趨保守;民間投資雖有高鐵、固網、3G、電廠等重大工程持續推動,惟受經濟前景不確定性驟增及傳統產業轉型不易影響,產業擴廠步調紛紛放緩甚或停頓。為增進民間部門成長力道,改善整體投資環境,政府除營造寬鬆貨幣環境,降低資金成本外,並在財政資源極度困難下,戮力推動「8100,台灣啟動」方案,透過編列追加預算及加速工程執行率等財政激勵政策,維持公共(政府及公共事業)投資適度擴增,預期今、明兩年公共投資名目增加1.0%及3.1%,實質成長2.4%及2.1%。

公共投資出口

(三)世貿組織入會在即,兩岸往來益加頻繁

我國自1990年起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迄今已與30個WTO會員國完成雙邊諮商,並簽署協議,多邊談判亦進入最後審議階段,並確實履行各項開放市場承諾,逐年調降關稅稅率,至八十九年平均名目稅率8.2%,實質稅率2.4%,均已逼近工業國家水準,惟受中國大陸入會進程緩慢拖累影響,申請入會始終無法如願。今年隨中國大陸入會案獲致突破性進展,我國亦可望於年底前正式加入此一重要之全球性經貿組織,對提升國際地位具有莫大助益。在WTO架構下,國內產業將享有其他會員國減讓關稅與開放市場之利益,有助於拓展外貿;相對地,我國亦將進一步調降關稅及解除市場管制,內需市場競爭加劇,雖對若干產業造成衝擊,惟民眾可選購價廉物美產品的機會增加,生活水準可望更加提升。

兩岸貿易

另一方面,近年國內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及基於全球化布局考量,紛赴中國大陸投資,其所誘發的貿易創造效果龐大,去年兩岸貿易總額擴增至312億美元,占我對外貿易總額10.8%;其中我國對大陸出口250億美元,自大陸進口62億美元,對大陸出超188億美元。中國大陸不但是我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也是我國出超的主要來源。隨著兩岸同時加入WTO及對岸加速經濟改革步伐,中國大陸對國內企業的磁吸作用更為強烈,兩岸經貿往來勢將益加頻繁。為確保競爭優勢,維護我國經貿地位,國內產業亟須加速升級,強化研發與創新能力,俾充分發揮兩岸互補雙贏的效果。

(四)金融重建刻正啟動,健全財政益顯迫切

我國於民國八十年開放新銀行設立,繼之准許區域信用合作社改制商業銀行,加計農、漁會信用部、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等,本國金融機構家數近500家。由於規模過小、競爭劇烈,影響放款品質,尤其近來景氣趨緩,以及房市、股市低迷,造成不良資產驟升。本年6月底,全體金融機構逾放比升至7.4%,其中基層金融機構更高達18.5%。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金融問題,以及因應加入WTO後,國內金融體系面臨開放與競爭加劇之衝擊,政府已完成「金融六法」之修訂,除強化監理措施及維持市場秩序外,將賦予業者經營彈性,建立金融跨業經營機制,加速金融業合併腳步,並設立金融重建基金,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預期將可有效化解潛在金融危機及大幅提升金融業之經營體質。

國民賦稅負擔率與債務餘額

由於金融重建基金主要財源來自九十一至九十四年度金融業營業稅,且自九十五年度起該項稅率將自目前2%降為零,政府賦稅收入衰退之勢恐難扭轉。九十一年度復因景氣仍疲,國民賦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NP比率)預計由九十年度13.6%續降至13.5%之歷史次低,較八十一年度18.6%下降5.1個百分點,顯示十年來賦稅收入無法與經濟同步成長,兩者日行漸遠,財政緊絀壓力持續升高,導致對公債及借款仰賴漸深,九十一年度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升達2兆9,336億元,占前三年度平均GNP 30.3%。為避免深陷財政與經濟惡化之淵藪,除全盤檢討稅制,加強稽徵,以發揮賦稅應有之財政功能外,宜賡續貫徹組織再造,俾達成政府收支結構良性調整,加上金融體質與紀律強化後,期能有助於經濟長期穩健發展。

(五)國內物價相對平穩,就業市場需求疲弱

今年以來雖新台幣貶值造成進口成本上升,惟因國、內外景氣降溫,需求萎縮,國際原油、農工原料及製成品價格均呈走低,加上內銷市場競爭激烈,商品類物價調漲不易,以及服務類價格平穩,1至7月消費者物價僅微幅上漲0.3%。展望未來,國內、外景氣仍屬疲弱,房地產市場亦處調整期,租金漲幅有限,以及加入WTO調降關稅與開放市場等因素,預測今、明兩年國內物價可望維持平穩。

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全球景氣趨緩及產業轉型之過渡期,關廠歇業或業務緊縮的廠商家數增多,導致失業人口明顯攀升,今年1至6月平均失業人數38.5萬人、失業率3.9%,其中因歇業或業務緊縮之非自願性失業人數16.3萬人,占失業人口42.3%,較上年同期增加10.2個百分點,影響所及,今年1至6月平均就業人數938.3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7.3萬人或0.8%。未來加入WTO後,產業結構將加速調整,專業技術人力需求增加,不具競爭力之產業勢必淘汰或外移,中高齡之基層人力(生產有關工人、機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因技能轉換困難,面臨失業壓力最大,結構性失業將益趨嚴峻。

物價與失業

二、全國總資源供需估測

全國總資源供需估測係採用經濟計量模型,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情勢等有關資料,預測全國未來可用經濟資源之供給與需求,俾利全國資源之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九十一年度全國總資源供需估測作業已由本院主計處先後辦理三次,第一次於上年十一月間辦理,估測結果供本院作為制定九十一年度施政方針之參考;第二次於本年五月間辦理,俾供預算案籌編期間匡計政府預算收支規模之參據;第三次於八月間依據編定之預算案資料及其他國內外財經情勢,進行經濟預測,並隨同預算案作為 貴院審議時之參考資料。第一次及第二次之估測作業具有預算政策評估功能;第三次估測則在既定預算政策(預算案已編成)下表達整體經濟之可能發展結果。 根據前述國內外經濟發展情勢之檢討分析,與中央政府編定之總預算案及預算籌編原則對地方政府之規範,設定各項外生變數,並以總體經濟計量模型求解,得到九十一年度全國總資源供需第三次估測,茲將估測結果分述如次:

(一)總體經濟:九十一年經濟成長率(按實質GDP衡量)4.2%,高於九十年之負0.4%;國民生產毛額(GNP)10兆3,939億元(折合2,999.億美元),年增率4.9%;平均每人GNP 1萬3,372美元,較九十年1萬3,144美元,增加228美元。

(二)對外貿易:在全球景氣緩慢復甦及我國加入WTO,有利外貿擴張,加上比較基數較低情況下,估測九十一年我國海關出口金額增加4.9%,進口增加6.5%;全年商品出超119億美元,較九十年減少11億美元。

(三)儲蓄與投資:受結構性失業不易大幅改善之影響,民間消費傾向將續呈保守;九十一年國民儲蓄率略升為26.2%。投資方面,隨國內、外經社大環境漸趨明朗,民間投資動能可望回升,加以高鐵持續進行、3G執照釋出、大型工業區與商圈之開發、及比較基數偏低下,預測九十一年民間投資成長率回升為6.6%;併計公共部門投資,九十一年國內投資率21.4%,高於九十年之19.6%。

(四)物價變動:九十一年全球經濟回升速度仍緩,國際農工原料價格可望持穩,加以我國加入WTO進一步調降關稅及開放市場,商品價格將不易大幅調漲,另房市仍處調整期,租金漲幅有限,亦有利服務類價格穩定,預測消費者物價與躉售物價均上升1.1%。

總供需估測結果如附件一

三、中央政府預算收支推估

過去政府籌編預算著重於估算未來一年度收入與支出概況,對於往後政府收支趨勢,較乏長遠週詳規劃。民國八十年度以前,政府財政穩健,預算籌編以單一年度為考量,尚敷實際需要;之後政府加速推動重大建設及陸續開辦社會福利,支出規模日益擴張,而實質收入未能同步成長,致預算差短擴大,債務餘額升高,政府財政收支對總體經濟與金融之影響日深。因此實有必要預為規劃並掌握未來政府財政收支情勢,以作為研擬預算政策、控管政府中程概算及合理分配全國資源之參考,俾達成兼顧經濟成長及財政穩健之目標。本院主計處自八十四年度起辦理中央政府預算收支中程推估,其結果附入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提供未來財政之可能發展趨勢,作為 貴院審議年度預算案之參考。自本年度起本院全面推行中程計畫預算作業制度,並訂頒「中央政府中程計畫預算編製辦法」,經參照政府財政政策目標及預算收支中程推估結果,擬具中程資源分配原則,匡計各主管機關九十二至九十四年度中程歲出概算額度,期使中程施政計畫更能切合未來政府財政負擔能力。

本次預算收支中程推估作業係考量政府持續推動組織再造、撙節消費性支出及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並衡酌歷年財政收支趨勢及公共債務法對舉債額度限制,在九十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基礎上,推估九十二至九十四年度之財政收入,再據以規範各年度支出規模,最後併入特別預算作整體表達。茲就推估結果分述如下:

(一)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入: 中央政府賦稅收入按近年度對GNP平均彈性1.0設定;非賦稅收入方面,考量規費及財產收入因落實「使用者、污染者付費」原則與加強公產管理政策,適度反映物價及成本而調升,惟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因國營事業民營化釋股高峰已過,且中央政府持股比率亦隨民營化而降低,獲配股息紅利數額呈逐年縮減趨勢。併計之後,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入九十一年度為1兆3,845億元,至九十四年度增為1兆5,658億元,九十二至九十四年度平均年增率4.2%。

(二)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 為兼顧財政穩健與經濟適度成長之目標,在前述歲入設定下,考量政府再造工程積極推動,全面調整組織、業務、功能、部分公務委外辦理,以及公共建設民間參與化趨勢、重大交通建設中長程財務規劃及工程執行能量,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九十一年度為1兆6,431億元,至九十四年度增為1兆6,873億元,九十二至九十四年度平均年增率0.9%。

(三)總預算及特別預算餘絀: 九十一年度差短2,586億元,九十四年度縮減為1,215億元。

(四)債務餘額: 九十一年度為2兆9,336億元,九十四年度升至3兆3,752億元;而債務餘額占前三年度平均GNP比率,則由九十一年度30.3%遞增至九十三年度31.1%,九十四年度略降至30.5%。

中央政府預算收支趨勢推估如附件二

四、各級政府收支概況

各級政府本年度預算案歲出規模(不含債務還本)按各級政府所管收支計列2兆4,685億元,如將彼此間協助、補助等重複支出減除不計,則歲出淨額為2兆3,480億元,較上年度之歲出淨額2兆3,431億元,增加49億元。再併計特別預算分配本年度預算案期間支用數639億元,則本年度歲出淨額為2兆4,119億元,其占GNP比率由上年度之25.1%降為23.2%,政府整體歲出規模持續下降,主要係因上年度增加辦理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特別預算1,000億元及擴大內需追加預算616億元所致。茲將各級政府本年度預算案收支初步匡計情形,列表說明如下:

 

91年度總預算案收支核列概況

 

各級政府收支概況

下載ods及odt格式

ods及odt格式下載.zip(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