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04 「會計」的命名

  • 發布單位:會計決算處

「會計」的命名

韋端

(主計故事003,取材:郭道揚「中國會計文稿」,1988)

我國「會計」的命名及職稱均起源於西周時代。「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而聽其會計。」(周禮.天官下),同會是專掌會計的官員,其所屬官員中也初步有了會計與出納的分別。考商代「甲骨書契」及商代末年的青銅器物銘文,在已發現的三千五百字左右的單字中,尚無會計二字的象形字體出現,這說明在西周以前尚無會計的名稱。但在考古發掘的西周青銅器物銘文中,「會」與「計」的形體和會計一般涵義已有確鑿證據,如「會」字在「蔡子匜」、「驫羌鍾」、「超亥鼎」三器中,其形象尤其清晰。此三器雖屬春秋之器,但其制作時間與西周時代十分接近,故我們認為「會」字之造形當在西周,并在西周已得到運用。「說文解字」云:「會,合也。從?、從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從會。」所謂「從?、從曾省」,即言「會」字之起源為「合」與「曾」二字形體省略後之合一,意義之合一。「合」字省去「囗」「曾」字省去「八」,其餘部分相組合便構成「會」字之形體。「會,合也」,段玉裁引證云:「會為其上下相合也,凡曰會計者,謂之合計也。皆非異義也。」這是講會字原來就有兩種用意。「曾益也」,段氏注釋講:「說從曾之意,土部曰增益也,是則曾者,增之假借字,如曾祖、曾孫之曾,即合益也。」此言曾為增之假借字,含有「增加」,「增多」之意義。然而,「會」字之成形,「會」字具有獨立的意義,以及「會」字包含有會合與會計兩方面的用意,卻經歷著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

「說文」講,會從「?」- 三合之形,事實上「會」字首先是從「合」字脫胎演進而來的。夏商之際雖然尚無「會」字的象形字體,但在甲骨文中已有了「合」字之象形,當時凡涉及相會之事,稱之謂「合」,故「說文」云:「會,合也」。到西周會字從合字中脫胎出來,凡涉及聚合之事便曰會了。一九七七年陝西扶風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墻盤銘文中有「迨受萬邦」一句,其中的迨字考古工作者釋為「會」字是恰如其分的。「迨」(註一)者聚合之會字也,而「會,合也」。聚合之會,讀音為「惠」。此字之形、意、聲皆淵源於古時諸侯從四面八方聚合于王指定的地點相見時的情形。「周禮.春官」談及諸侯會見時講:「時見曰會 ,殷見曰同」,此會為眾合之意。「論語.先進」云:「宗廟之事,如會同」,亦為眾合之意。

「春秋繁露.竹林」稱:「會同之事,大者主小」,其中「王道」篇也有:「諸侯會同,賢為主」之說,可見,「會」字的上述意思與現在通常講的「集會」,「聚會」,「歡會」,「開會」之涵義基本相同。這是當時「會」字的一種意義。同時,周人承商人之習俗,對祭祀之事尤為重視,在周王頒定的「八則」中,祭祀之事列為第一,往往是不惜財貨「以馭其神」。但是對於祭祀之事,無論是牲祭、 酒祭、大祭、小祭均要進行記錄,這種記錄還得受周王頒定「式法」的約束。「邦都之賦,以待祭祀」,這裡是講,用於祭祀的財物來源 是從邦都之中徵收的賦稅。可見,對祭祀費用的來源也有規定。祭祀中支出的多少,不僅每次要進行記錄,而且對一定時期祭祀的支出,還需要匯總進行計算。

當時,凡涉及會合財貨供祭祀之用,起初不用「會」字表示,而用「襘」字表示。此字不僅在形體上與「會」字相 區別,從涵義上與「會同」之意相區別,而且其讀音為「快」,故從聲音上也有較大的區別。「襘」字也有兩種意思:「襘(會),福祭也」,此為除災殃祭之意;襘的另一種意思是會合財貨以治其喪,會合財貨以祭上帝及祖先。總之,這裡的「襘」字,同會合財貨的意思聯繫起來了。此外,周人還把會合財貨治其喪事稱為:「禬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講:「以禬禮哀圍敗」。此意按「周禮注疏」注釋云:「國被禍敗,喪失財物,則同盟之國會合財貨歸之,以更其喪也」,文中的「禬」字,仍為會合財貨之意。然,會合財貨不僅是用於祭祀這一個方面,而另外還有其他許多方面,也需要會合財貨以應付開支,這樣,聚合、總計財貨的意義便擴展到「會」字的內在涵義之中,「說文」云:禬「會福祭也」,故凡涉及到福祭及其他方面匯合財貨的意思「禬」與「會」便相通義,會字的讀音也變為「kuai」與「禬」字相同。當時在金文中,另外還有二個「會」字,一「會」從「走」字,其形為「 」;另一「會」從「金」字,其形為「?」。財貨有來有往,故從「走」字;金為財貨之代表,之代稱,會「金」如同會「財」,故從「金」字。可見,「 」、「?」二字的意義均為會合財貨的意思。由於聲、義與「會」字完全相同,故逐漸與「會」字溶為一體,在後來的詞典之中,便無「 」、「?」二字。總起來講,當「會」字具有計算、總計財貨意義的時候,讀音變為「快」,與「禬」相同,而與會合之「會」音相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玗匜」這件青銅器皿的銘文中,還有一個從雙人的「徻」字,後來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徻」字便逐漸演進為從單人的「儈」字。「說文新附」云:「儈,合巿也」,其義、音與會字相同。不過這個「儈」字又進一步擴大了先前「會」字的範圍,計算、總計財貨與商業,市場聯繫在一起了,從而把「會」引申到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核算方面。後來「史記.貨殖列傳」稱:「子貸金錢千貫,節駔儈」便表明了這個意思。

「計」在金文中尚未發現專字,但它的形體構成部分的「言」與「十」已有專字,其涵義與計字相同。首先,「計」包含有計算的意思。「周禮.地官.遂人」講:「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這裡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一目了然。「周易.系辭上」有:「天九地十」之說,也說明「十」在計算中地位之重要。其次,計與會同涵於一義。「說文」云:「計,會也,筭(古算字)也,從言,從十」,「計」與會均為計算之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時,「計」從「十」,從「言」,其義又含於二字意義之中,「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古代的出獵活動一般以居住點為中央,出發時'一般分作東、西、南、北四路,出獵歸來,其收獲物表現為從四方匯合攏來。各方獲得多少,四方一共獲得多少,最後要有一個計算。可見,十字本身含有將零星分散之物歷合起來進行計算之意。「言,直言日言,論難曰語」,「言,心聲也」,正確而無隱徇之言為直言,為心聲。一字、一句為一言,所有若為數目,便興計算有關了。況且論及數目計算之言,軌務必講求真實,正確,不能有任何虛假偽詐。故「言」與「十」合文,便有將零星分散之財物進行正確計算的意義。「會,計也,」「計,會也」,故會計二字連用,順乎其情,合乎其理。

在西周時代,對一日、一月、一年的會計,和三年的大計大體上已有了比較明確的要求。「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周禮.天官.司會),「二歲,則大計群吏之治」(周禮.天官.司書)。日成,謂旬日之成,是計官在對王朝每日所發生經濟收支事項記載反映基礎上的加總考核;月要,是在日成的基礎上,對一月以來王朝經濟收支情況的匯總考核。一日、一旬、一月之核算,屬於日常的、零星的會計核算。歲會,是對王朝一年來財政經濟收支情況的總合考核。三年大計則是對王朝三年以來財政經濟收支情況的總考,故稱為「大會」。

總之,根據西周時代「官廳會計」核算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會計二字連用在當時的基本涵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歲終的總合核算,通過日積、月累到歲會的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清代學者焦循在「孟子正義」一書中,針對西周時的會計講,「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也基本上概括了這個意思,不過焦循僅從計算上加以概括,沒有涉及到以算為管的問題,當時的會計不僅有了算的意義,而且初步有了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