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10 重為馮婦復任主計長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處

重為馮婦復任主計長

韋端

(主計故事009,取材:龐故主計長松舟「從事計政工作之回憶」,主計制度之制五十周年紀念集,1981)

三十七年六月行憲第一屆行政院成立,國府主計處改隸行政院,稱主計部,首長稱主計長而不稱部長,副首長稱副主計長而不稱次長。主計長成為行政院閣員之一,與其他各部同樣以政務委員兼任。首任主計部政務委員兼主計長,為原任國府主計長之徐可亭先生。余遂任主計部副主計長。是年十一月行政院改組,原任主計部主計長之徐可亭先生調任財政部長 ,余遂升任主計部主計長。好景不長,次年三月政府南遷廣州,行政院緊縮組織,主計部改為主計處,余仍任主計長。從此主計處成為行政院之幕僚單位,與秘書處並行。主計長雖仍特任,但不是政務委員,祇可列席院會而無表決權矣。

政府南遷廣州,早於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決定,由於若干中立人士調停國共爭端,舉行停戰和談,遲至三月間才實行南遷。其時先總統 蔣公已於是年一月初通電下野,李代總統遲遲不來廣州主政,可謂群龍無首。而所謂責任內閣,幾乎每三個月改組一次,來去匆匆 ,席不暇煖。四月二十三日南京失守,五月二十五日上海陷落。政治經濟中心,悉入敵手,各地軍政當局之意志不堅,而投共者日多。迨至八月初,美國務院又落井下石,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打擊我民心士氣,局勢急轉直下,惶惶不可終日。主計處與財政部同在廣東省銀行樓上,悉力籌謀軍政費之應付,安定人心,猶恐不及,自無任何積極性之建樹可言。

三十八年九月廣州告急,政府決定西遷重慶,余期期以為不可。蓋余在對日抗戰期間追隨政府在重慶工作七年餘,三十八年六月間又因公赴台灣一次,對川省成渝等地,及台灣之地理環境與人事關係,有相當瞭解,故認為政府西遷重慶危險多,東遷台灣希望大。然而人微言輕,不克影響政府之決策,因於政府整裝待發之前,命主計處管理檔案之陽視察紹修兄率若干同事,將已裝箱之文物,星夜開箱檢點,擇其具有保存或參考價值之文件、帳冊、法規制度等,一一提出,另裝十大木箱,直接運往台灣收藏,以備政府遷台後使用。當開箱檢點時,余亦參與其事,作應否運台之鑑定工作,澈夜不眠,至全部改裝工作完成為止。余放主計處西遷工作準備就緒後,面告副主計長王炳生兄:謂余心力交瘁,不能追隨閻院長收拾殘局,請他代理處務,率領同人與行政院採一致行動。余將辭職赴港待命,並推薦他繼任主計長。此一措施,當時以不能與同仁同甘苦共患難而有歉意。但為國家省了一筆無謂之費用,為主計處保存了一批有用之文物,方可以自我安慰。

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奉行政院陳院長之聘任行政院顧問,是年八月下旬奉召來臺。當月二十五日即奉命復任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九月一日就職視事。自此重為馮婦至四十七年七月中旬,行政院改組,余以年老多病,不勝繁劇,奉准辭職為止。

台灣地區狹小,交通便利,政府遷臺以後,權力集中,意志統一,政令易於推行,主計工作乃能按步就班,順利進行,且有若干改進措施,使主計方面所有依法限時完成之工作:如年度總預算、總決算、會計統計總報告等,均能如期完成。內容亦漸充實。

十四年秋冬之間,籌劃擬編四十五年度總預算之際,余曾對中央、省、縣市三級政府自三十九年度起至四十四年度止,六個半年度之財政收支實況,做過一次總檢討,編成一件財政收支報告,除文字說明外,提出幾點結論,並作種種分析比較,列具統計圖表,充分表示其實況,與歷年盈虛消長之趨勢,復將直接間接可影響財政收支之因素;如物價指數、國民所得、稅捐負擔、政府機關組織員額等,一併附具統計圖表,以供政府決策之參考。此一報告,當時各方重現,並經院會討論,交付各部會研究參考。此一報告之原始設計及文字說明與結論要點,雖為余親筆撰寫,而一切資料圖表,均為我主計同人所供給。可以見當時主計工作,已有良好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