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13 與統計工作結下不解緣

  • 發布單位:綜合統計處

與統計工作結下不解緣

韋端

(主計故事012,取材:葉萬安「我與台灣經濟統計 - 一位經濟統計老兵的自白」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1995)

萬安對於統計工作的辛勞,可說有切身的體驗。民國三十七年秋萬安甫出校門參加當時行政院資源委員會甄試,獲錄取分發到台灣糖業公司經濟研究室,擔任的就是統計工作。當時糖出口是外匯收入最大來源,占出囗外匯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故各方對糖的生產均甚重視。萬安在台糖公司五年期間,建立各項統計查報制度;如將產糖期間(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五月)原編製的產糖週報表改為日報表。記得當時上班第一件事即是與全台三十多個糖廠通電話,查詢各廠前一日各類糖產量,彙編產糖日報表,並趕在上午下班前分送公司各主管及有關機關首長參考。由於當時電話系統老舊,仍為手搖式電話,聲音極不清晰,必須大聲對話,有時甚至要蹲到桌下,以免週遭雜音干擾。因此,每日上午三十多通電話下來,身體早已疲累不堪。以今日通信的便利與資訊的發達,編製日報表,實在輕而易舉,但在當時確屬創舉。

民國四十二年末,萬安進入工業委員會,首先擔負的工作之一,也是統計工作。當時國內統計資料缺乏,按月發表的統計資料甚少,綜合性統計月報更絕無僅有。較重要的有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印的物價統計月報,台灣銀行的進出口結匯統計月報,係以密件處理,不公開發布。因此,不僅學者專家研究找不到可用資料,政府機關需要資料也都得憑公文索取,有時還不一定能適時取得。萬安為了計劃設計與政策研擬需要,除向各單位蒐集有關統計資料外,並報請編列經費,支助有關單位辦理各項調查及統計工作,對國內經濟統計工作的充實、制度化與健全化,應有助益。同時,萬安亦就蒐集到的各項統計資料,加以整理分析,先後創編多項刊物,除增進國人對國內外經濟情勢的了解外,亦提供國外學者研究臺灣經濟發展的基本資料,增進對台灣的認識,並促進國際交流。主要創編的的刊物如下:

一、 台灣工業統計月報(中英文對照)一民國四十三年一月,「台灣工業統計」月報與「自由中國之工業」月刊同時創刊,成為國內第一本圖表並茂,綜合經濟統計的定期月刊,迄今出版已近四十二年(現已改名為「台灣經濟統計」),歷史無出其右。

二、 重要經濟指標週報一民國四十八年政府各部門編製的各項統計月報陸續出現,惟資料的時間落後在兩個月以上,為提供財經首長即時的最新統計資料,四十八年初,萬安特別商請或支助有關單位提送週統計資料,創編「重要經濟指標週報」。開始時主要項目有:銀行存放款、進出口結匯金額、物價指數、鐵公路運量、發電量、原油煉量、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等,嗣後項目迭有更新。又最初編報時間落後約兩週,不到半年後,每週四上午即能編印上週重要經濟指標週報,提供參與行政院的財經首長們參考。

三、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 民國四十九年時任財政部長的嚴前總統家淦先生,率團赴歐出席國際會議,行前亟需一本能展現台灣經濟全貌的英文統計手冊。萬安奉命趕編,於兩星期內分門別類、有系統的將國內各項經濟社會統計資料列表,並進行各種分析比較,完成一八三頁的「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1960)」。當時因時間迫促,只好以打字油印來應急。而由於內容精要,檢索簡易,各方反應甚佳,嚴先生返國後,即指示正式鉛印,廣泛分送各方參考。卅多年來,該統計手冊逐年更新,一直是國內外研究台灣經濟發展必備參考資料,國外索閱者達七百多個單位,遍及世界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主要國家政府及世界著名金融機構等,為我國開展對外宣導的主要管道。

四、 國際經濟動態指標一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國際經濟急遽變化,為增進國人對國際經濟的了解,萬安除編印「國際經濟叢書」及「國際經濟情勢週報」外,並每兩週編製「國際經濟動態指標」,涵蓋十五個國家與地區,主要項目有:經濟成長率及預測、GNP、每人GNP、工業生產、失業率、物價、進出囗金額、基本利率、匯率、貨幣供給、外匯準備及股價等,迄今已近廿年,廣受好評。除創編以上經濟統計刊物外,萬安亦曾參與產 業關聯表的編製工作,早年並多次建議行政院主計處辦理「國富調查」。該項調查自七十五年開始終於定期舉行,形成制度,也使得我國經濟統計資料更臻完備。

四十多年來,萬安由於工作的需要與個人的興趣,與統計資料結緣甚深,可以說是台灣運用統計資料最多的人之一。由於結緣多年,統計資料在我已不是死板的數字,而是可以靈活運用、深入分析,甚至可以溝通談話的對象。它不僅顯示現狀與問題、問題發生的原因所在,而且能進一步點出解決問題的方向。多年來,萬安得以經由統計資料的分析研判,撰寫許多堅實的報告與建議,提供財經當局做為重大決策的依據,都是統計資料運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