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20 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

  • 發布單位:綜合統計處

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

韋端

(主計故事019,取材: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

明成祖朱棣於1402年取其侄朱允炆之帝位而代之,自1403年稱永樂元年,至1424年去世,是為永樂二十二年。除最後一年之紀錄列於「仁宗實錄」外,其他二十一年的年終數字統計見於「太宗實錄」。是「明實錄」中形式上最為詳盡、最為前後連貫的一套統計。茲將其中「納馬」一項數字列表檢討如次,以追溯其來源和出典。

 
圖:永樂年間納馬數額(單位:馬千匹)

「太宗實錄」內納馬數缺1407年數字,1419年數字記載錯誤,應照「校勘記」改正。附圖所載,其中除一次例外不計,所有數字近於直線式之上升。1403年只有馬37,933匹,至1429年達1,736,618匹。

筆者推測,此項數字,並非出於實際的統計,而係官方根據預定之繁殖率計算。實錄所載1421年較1420年增21%,1422年又增10%,1423年又增33%,1424年又增10%。如此循環不絕,事勢上不可能,因當日官方民間均無法供應如此大量之繁殖也 (以上百分率均近整數,亦屬可疑) 。又即可能時,政府調查審核機構,亦不能將一百萬以上的馬匹登記無誤也。

按明初馬匹由進貢及購買之方式,取自朝鮮、遼東、雲貴各地,永樂又向撒馬兒罕(Samarkand)等處搜購。所得馬除官方使用外,即寄養於民間。北直隸、河南、山東若干府縣列為養馬地。「五丁養馬一匹,免其糧草之半」。即係減輕田賦,以作養馬代價。凡種馬倒死,「孳生不及數」,民間均須貼補。十五世紀末葉事例:種馬三年須生二駒。陸容作「菽園雜記」,自稱於1477年奉命「印馬」,所見馬均孳生不如額,由養馬民間,出資賠補。永樂年間之馬匹數量大概出自紙面計算,更可由繼任洪熙帝朱高熾登極詔書之辭語揣得之。洪熙之與民更始,繼位時宣稱:「各處軍民有因追賠孳生馬匹,為官府所逼,不得已將男女妻妾典賣與人者,詔書到日,官府悉為贖還。」其辭句以仁慈為懷,可以保全官僚主義之道德立場。但所謂悉為贖還,恐難於事實上辦理。而且逼後則贖,贖後則逼,則在陸容書中見之。在研究官僚主義的立場言,則此項統計數字,純依上級之理想,強令下級照辦。其逼迫過度之餘,所記載數目恐難成為事實。朱棣為暴君,但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仍以宇宙間之至善至美,作其威權之背景。因文官集團除自稱奉行仁義道德掌握自然法規外,不能自圓其說;是以引用思想上假設的成份,作為其行政工具。只是時日愈久,其不盡不實的程度愈積愈深。有如十六世紀,各處衛所,名存實亡,有些單位的兵力,低於原額5%以下。有此諸種弱點,朱明王朝只能在「非競爭性」的情況下存在。至十七世紀此條件不能維持時,則人囗一億以上的帝國,竟無法抗拒人囗一百萬而不及的滿清。其遠因具在,亦不可以後人不肖,一朝腐化論之也。

上述「太宗實錄」年終統計所列數字並非全都虛構,而更非全部屬實。官僚主義施政之設計,端在「閉戶造車」。實行之程度,視其向下級施用壓力是否有效。雖其標榜之道德不足信,吾人亦不能指斥其用心設計,旨在背叛道德。筆者認為中國之產生官僚主義,實因地理需要,中國因須治理黃河,大規模的賑濟經常發生的水旱諸災,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內犯,在公元前三世紀即革除封建制度,構成政治上的統一。其去青銅器末期未遠,以後相次須要維持統一,中央集權的程度,超過當日技術能力足可資支持的程度。於是即索性不顧技術,而以道德名義,強迫執行,才發生以上名實不符,體用背離的現象。

事實具在,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歐洲近代史的展開迥異。中央集權既非封建特徵,而中國之官僚主義,更不可能作為發育資本主義的背景。筆者相信今日中國之現代化,即不可墨守成規,也不能模倣西方。採取歷史上的長處,僅可在局部;其重要關頭,則在創造。中國之具有創造能力,無可置疑。官僚主義雖為中國歷史上及文化上的缺點,卻也不能因之而抹殺中國歷史上及文化上的長處。況且我們批判一種制度,也要著重其時間性。中國官僚制度,在明末之後和西歐社會的治理與設計比較,才顯得相形見絀。但是在唐宋之前,於一個廣大地區之下,造成統一的局面,首先做到「文治」的地步,也不是在歷史上無一是處。我們今日批判官僚主義,須針對其「空妄」(make believe)的成份,因為這種想法在「暸解」(亦即康德所謂verstand)上無中生有,淆亂黑白,是非不明,妄稱技術上的缺陷為精神偉大指責之餘,卻無意非論道德,或否認意志力(will power)之重要(後者已與康德所謂「理解」vernunft接近)。

中國實行現代化時,必能擺脫官僚主義的遺風,不再以道德的名義,掩飾科學技術之不及,因之順利成功,足以促進全人類的富強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