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032 國民會計制度在臺灣之運用

  • 發布單位:綜合統計處

國民會計制度在臺灣之運用

韋端

(主計故事046,取材: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1995.11)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成立,學者專家們為聯合國的會員國研議了一套國民會計制度,全套有六帳十二種附表。聯合國於一九五三年發布。這套制度制定之目的是希望各國藉此會計制度的編製,得以表達出各國的經濟情況,並作為彼此比較的基礎。在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接受美籍顧問沈伯勤(Theodore A.Sumberg)之建議,以一九五三年聯合國剛發布之國民會計制度為藍本,由行政院主計處負責按年編製中華民國國民所得;並追溯到民國四十年及四十一年,使中華民國成為亞洲地區最先採行國民會計制度的國家。在當時為何未追溯到民國三十四年,或更早的時間,乃是因為資料相當缺乏。民國五十四年成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定期評審所編製之國民所得及所用的方法,以迄於今。

嗣因各國經濟計畫日趨精細,原國民會計制度所提供之資訊已感不足,於是聯合國於一九六八年修訂國民會計制度,將國民生產與所得統計、產業關聯統計、資金流量統計、價量變動關係分析統計、資本存量統計及勞動生產力統計,加以嚴密的組織,並融匯成一完整體系,也就是所謂的「新制」,並於一九六九年開始實施。新制包含三十五種標準帳及三十四種標準附表。為便於國際比較,主計處先依據民國七十年及七十一年的資料,按新制試編,並於七十二年試編完成。其內容除編製二十三種標準帳外,另根據聯合國國民會計統計年報,編製四十一種附表。

國民會計猶如一個企業之會計一樣,講求收支平衡。它是用來表示一個經濟活動最有系統的說明。它包括產業、政府、家庭及國外四個部門。它不但提供當期值表示的經濟活動,也提供以固定價格表示的經濟活動。它為產業部門設立國內生產與國內資本形成兩帳;為政府部門設立政府帳;為家庭部門設立家庭帳;為國外部門設立對外交易帳。這些相互勾稽的帳中,收支對照構成一有系統之結合體。

國民會計制度對決策的功用很大。對未來,本是個相當模糊的印象,但這個制度為我們提供了較具體的印象。那就是利用國民所得統計,建立計量模型;利用計量模型,對未來的經濟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可作決策之依據。同時,政府對於政策措施之選擇,也可利用計量模型,國民所得統計資料作模擬,模擬的結果可供我們作比較,作選擇。

對於任何一國而言,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是一國人民所追求的目標。為使政府的施政方針能兼顧這兩個目標,行政院乃於民國五十七年,接受劉大中教授等人之建議,在行政院設立全國總供需小組,用以預測未來的臺灣經濟,藉以控制物價,並保持經濟的持續成長。也就是從該年的冬天起,這個小組正式成立,並著手根據劉大中教授在民國五十三年為行政院經濟合作委員會所建立的經濟計畫模型進行研擬。這個模型很簡單,只有九條方程式,卻是臺灣經濟計量模型建立的濫觴。之後,這個模型又被多次修改、擴充,成為包括約二百條方程式的大模型。根據需要,這個小組建立了年模型、半年模型及季模型。

如何使總供給與總需求維持平衡,是政府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每年編製預算所考慮的關鍵問題。每年主計處從事多次的經濟預測,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掌握經濟變動的方向以及其大小,俾作為編製次年度政府預算之依據。

在對未來不了解的情況,政府編製預算全憑直覺,通常是用比例增加法,例如今年的預算支出為新台幣二兆,明年的預算較今年增百分之五,而為二兆一千億元。這個「百分之五」是憑少數人的直覺得來,至於明年經濟情況是持續成長或不景氣,則一概不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政府收入完全無把握,也就是說,財政失衡現象容易發生。在臺灣,政府官員對於財政赤字十分敏感。大家總認為財政赤字是與通貨膨脹聯在一起的。一般人對財政赤字感覺不出來,但對物價的暴漲卻有切膚之痛的感覺。中華民國的政府財政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有剩餘的,而且累積下來的剩餘曾被用作十項建設之資金,未再增發公債。直到民國七十八年,政府收購行將到期的公共設施預定地,及發行了大量的公債,接著政府又推出需資浩大的六年國家建設計畫,而這個計畫在六年之內,要支出八兆二千億元。於是財政赤字便發生了,而且年年在增加。為了減少赤字,政府不得不緊縮消費支出預算為零成長。可是,其他的支出又接踵而來,如全民健保支出、老農津貼支出等福利支出。要想減少赤字,仍離不開「開源節流」,在現階段的民主浪潮下,增加稅目固不可能,提高稅率也不可能,致使開源無著;另方面,政府的行政部門要節流,立法部門為了討好選民,卻要增流。這種矛盾現象的存在,成了財政赤字無法減少或消除的最大障礙。
近二十六年以來,行政院主計處為預測總體經濟,已先後建立了年模型、半年模型及季模型,充分運用了國民會計制度所提供的資料。預測結果除用作年度預算編製之外,而這些模型也用來作政策選擇之用。因為一國經濟政策,其效果好壞,不能先以這個經濟作實驗,而模型之運用可以達成選擇之目的。例如赤字預算對經濟成長有何影響?對物價穩定又有何影響?挹注赤字的方式有:增發公債、增加稅收、發行鈔票等。每種方式的效果都不一樣。對於它們的效果,我們無法用直覺去評估,至於對消費支出有什麼影響?對投資支出又有什麼影響?那就非個人臆斷所能答覆的事了。經濟計量模型可用模擬法,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每種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我們就可利用各種效果的大小,來選擇我們所要捨取的政策。行政院主計處在這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供作政策上之選擇。

由於電腦的發達,資料品質的提高,統計方法的改進,總供需估測便擴大了它的範圍,增加了它的用途。同時,區域經濟正在形成之中。一國經濟變動,通過商品交易,金融交易,會很快地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在不久的將來,真有所謂「天涯若比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互動關係。任何一項重大事件之發生必會波及全世界。因此,當我們用計量模型作全國總供需估測時,也要考慮到其他國家,尤其是貿易關係較密切的國家。區域經濟模型之聯結運用是必然趨勢。在這方面,有兩種方法仍在發展中:一、用傳統的計量模型,將輸出視為內生變數來處理,同時各產業之生產也加以函數化,以便求出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二、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這種模型是將各國投入產出表結合起來,成一完整的體系。到目前為止。利用這種方法的最大困難,為缺乏及時資料。不過,正如前面所言,統計方法之改進及電腦運用之靈活,將會解決這個問題。

今後,經濟預測會愈來愈重要,對一國政府而言,不但要作年預測、季預測,而且會以年預測為基礎,作中、長期之預測,以作為政府擬定中、長期計畫之依據。